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人人健康》 > 2009年第18期
编号:11810700
我不是小偷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9年9月15日 《人人健康》 2009年第18期
     时间:2009年8月3日

    地点:人人健康心理咨询室

    专家:赵颖,资深心理专家

    家里频频发生神秘盗窃案,结果却是花季少女一人所为,自5岁时染上恶习,至今已经11年。这是咨询师在接到咨询电话时得知的初步信息。当这位咨询人李女士带着她的女儿来到人人健康心理咨询室后,我们才得以全面了解这个16岁女孩的偷窃经历。

    16岁少女琳琳随同李女士与丈夫从乡下来到成都的琳琳舅舅家。但没多久,舅舅家却突然发生一桩神秘的盗窃案。琳琳的舅舅、舅妈在成都经营着一家公司,一天舅妈查账,竟然发现少了1100元!就在纳闷时,更蹊跷的事发生了,在成都的大部分亲戚家里,都相继发生了丢钱事件。其实,琳琳在5岁时就染上了偷东西的习惯,至今已整整11年。

    琳琳母亲告诉咨询师,琳琳上小学时,有一天她从老师办公室拿走一本教科书,但第二天,她又悄悄地把书送了回去。后来在学校花卉展期间,琳琳又将一盆鲜花挪到厕所里,但奇怪的是,她自己却向老师报告有人偷花。由于当时有目击者,琳琳的“自盗”案件很快就被“侦破”。老师把她的表现告诉了她和孩子的爸爸,但忙着做生意的他们并没在意,可这一放手让琳琳难以自拔,她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疯狂“偷物”。此时,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更令李女士吃惊的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琳琳的作案手法也开始向“专业”化发展,此时的她已经可以娴熟地溜门撬锁。偷完东西后,她能镇定地砸碎镜子,伪造现场。琳琳偷了东西后很少自己用,那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偷呢?这让李女士难以理解。

    中国有句俗话: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李女士和丈夫也不例外,他们认为打骂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,可结果却让琳琳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。万般无奈之际,他们带她来到人人健康心理咨询室求助。咨询师在和琳琳的接触中发现,琳琳对父母充满了仇恨。为了找到原因,向李女士了解家庭状况。

    “从去年开始,我们让她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,把自己偷东西的过程写下来,然后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念。而且我们曾当着众人的面,打过她……”这种带有羞辱性的教育方式,琳琳的父母并不认为有问题。

    对不可抑制的偷窃冲动,琳琳很痛苦,她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恨这种行为,你又来捣乱了……”为了进一步了解琳琳的心理状态,咨询师开始对琳琳进行例行的心理问卷测试。在完成心理测试后,咨询师得到一个信息:琳琳偷东西的习惯,很符合“偷窃癖”的特征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小偷总是想偷最值钱的,而琳琳却并不在意偷的是什么。琳琳之所以要偷窃,是因为她内心有一种想偷的冲动,这种冲动非常顽固,她自己已经无法控制。咨询师最后诊断,琳琳的确是个偷窃癖患者,这让李女士陷入了深深的自责。她从来没想过,女儿“偷窃”竟是一种病!更让她内疚的是,琳琳在5岁第一次偷窃时,他们并没有严厉制止,自此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。

    6岁之前,是一个人的心理关键期。其实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,都有一种本能的原始冲动,比如我们都喜欢吃好东西,听美妙的音乐,但很多人不大愿意去辛苦工作。但当一个人受过教育后,就会有社会责任心,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这种原始本能。可正是这个关键时期,父母无意中的纵容致使她没有认识到偷窃是可耻的,这对她形成“偷窃癖”有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
    咨询师开始对琳琳进行心理治疗的第一步,认知治疗。首先,要让琳琳深刻认识到偷窃行为和社会规范是相违背的。为了加深她的认识,将琳琳带到了公安局,让民警告知她偷窃是一种犯罪,是要受到处罚的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第二步,咨询师给了她一根橡皮筋。告诉琳琳,每次她有偷东西的冲动时,就拿这根橡皮筋狠狠地弹一下自己的手背,这就是心理治疗中著名的“橡圈厌恶疗法”。每次这种疼痛刺激,会伴随病人的冲动欲望重复出现,时间一长,她的大脑中就会留下一个印象,这种冲动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种痛苦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就可以慢慢弱化病人的这种“偷窃”欲望。靠这种方法,琳琳的偷窃冲动会不会得到控制呢?但是单纯的心理治聊并不明显,琳琳和母亲再次来到中心。这一次检查,咨询师发现琳琳大脑中的5羟色胺浓度特别低,这一点说明她存在严重的抑郁障碍。

    处于青春期的琳琳本该是个朝气蓬勃、充满活力的少女,但没有家庭的温暖,令她总是闷闷不乐。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,她也会找朋友玩或玩游戏,但是当她发现,只有在她偷东西后,平时对她很少关心的父母,才会马上团结起来“教育”她。尽管这种方式不好,但却成了她寻求刺激和家人接触的一种异常行为。

    找到了病因,咨询师马上调整了治疗方案,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建议琳琳服用一些5羟色胺调节剂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治疗,这一天,咨询师决定用生物反馈仪对琳琳进行一次特殊的测试。这个仪器可以将人脑中的各种脑电信息转化成图像信号,显示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。在心电研究室,电脑界面上有飞镖在行走,如果人的注意力越集中,飞镖走得就越快,如果注意力分散,飞镖走起来就断断续续,很不连贯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对琳琳的测试开始了,此时的飞镖运行得十分平稳。这时,一位咨询师随意性地放了些钱在琳琳面前。面对钱的诱惑,琳琳又习惯性地抓起了衣角。飞镖突然间走得不连贯了,但是很快,飞镖又开始平稳运行,最终飞向了靶心。咨询师松了一口气,调整后的治疗方案终于帮助琳琳控制住了拿钱的冲动,李女士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
    咨询师后记:偷窃癖有很多特点,比如说要不断地重复去偷,这种行为病患自己控制不住。琳琳从5岁就开始偷窃,而且偷窃次数十分频繁,这样看来,琳琳的行为显然符合了这些特征。但实际上,有很多小偷也是反复作案的。“真正”的小偷和“患病”的小偷在目的上和心理上却是完全不同的:有偷窃癖的人总是有一种紧张感,在行动前他的内心会非常冲动,心跳加快,当偷完后,他会有一种释放感、满足感,甚至有人形容它为“快感”。但之后,他还会自责、内疚,想要改变但又改不了。因此,当读者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家人、朋友有类似的症状时,应及时向心理机构咨询,寻求帮助。, 百拇医药